滤筒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滤筒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实力怎么样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1-07 17:03:49 阅读: 来源:滤筒厂家

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实力怎么样?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实力怎么样?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称皇帝始,到公元1912年宣统退位,中国历史上称帝者有422人。在如此众多的帝王中,不管是个人能力,还是治国理政的手段上,明太祖朱元璋绝对是这四百多人中的佼佼者。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生活极其悲惨。为了活下去,还曾在父母双亡后,出家到皇觉寺当过和尚。就算是后来割据一方,也是强敌环绕,处境极其危险。但他却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成功的逆转了险恶的形势,不仅消灭了原本对他虎视眈眈的群雄,还彻底推翻了暴虐的元朝统治者。

在元末的乱世之中,朱元璋绝不是第一个挑起反元大旗的人,且在此乱世之中,除了元朝廷外,割据一方,比朱元璋实力强大的豪杰也不乏其人。朱元璋能够在群雄之中脱颖而出,诛灭暴元,确实也是有着其过人之处。纵观朱元璋的一生,他的成功绝不是偶然,朱元璋的身上有着很多值得后人所借鉴、学习的优点。

图1 元末农民起义

首先,是朱元璋虽出身贫苦,但却一生手不释卷,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早在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尚割据一方之时,他便征辟儒士叶仪、范祖干、许元等十三人,直讲经史,学习《大学》、《论语》等典籍。谷应泰曾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评论朱元璋,说他“虽身在行间”,却“手不辍书,礼致儒臣,深思治道”。

尤难得可贵的是,朱元璋不仅酷爱读书,还善于思考,不迷信古人,能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明太祖实录》的作者曾感叹,说朱元璋“斥侈靡,绝游幸,却异味,罢膳药,泊然无所好”,却往往在“退朝之暇,即延接儒生,讲论经典,取古帝王嘉言善行,书置殿庑,出入省观”。由此可以看出,终身的阅读与学习让朱元璋的文化修养和治国理政的才能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图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其次,在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手下往往都有着一个优秀的人才团队。

如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等人,刘备手下的关张诸葛等人。然而,历代都不乏人才,重要的是如何发掘并领导他们。朱元璋便深善于此道,有着独特的领导力,善于发掘、任用人才。朱元璋事业草创之初,武将有徐达、常遇春等人,可谓将星集聚。但他却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还需要一批有谋略的文人们。

于是他开始有意识的平衡自己的文武团队,每征战至一地,便亲自寻访该处之贤才。《明史》对此便很是称赞,说“太祖既下集庆,所至收揽豪隽,征聘名贤,一时韬光韫德之士幡然就道。”朱元璋也因此在手下聚集了一批由当时最顶尖的知识分子组成的智囊团,如刘伯温、李善长、宋濂等人,其中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计划更是奠定了朱元璋成功建国的根基。明朝建立后的朱元璋更是注重人才的重要性,曾多次于朝堂之上告诫群臣,说:“世有贤才,国之宝也”。

图3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

看问题不被表面所迷惑,而理智看清大局。

在朱元璋割据时,除了元朝廷外,他还有着两个“好邻居”,一是兵力强大,心狠手辣的陈友谅;二是占据着极其富裕的江浙地区的张士诚。这两个人都是朱元璋的劲敌。当战争不可避免之时,朱元璋和他手下的谋臣武将们曾一起讨论先拿谁来开刀。因为张士诚稍弱于陈友谅,并且地盘富裕,吞并后可以快速增强己方实力,所以谋臣武将们都一致认为应该先打张士诚。但朱元璋却有着自己的大局观,在一番深思熟虑后得出了和众人不同的结论,那就是先同陈友谅开战。

众人不解,朱元璋便说出了自己的考虑。原来,在他看来,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出身,无雄心大志,只想割据一方,享受荣华富贵。而陈友谅则心狠手辣,危险程度远在张士诚之上。若先攻击张士诚,则陈友谅必然趁机来攻,到时两面受敌,局势凶险异常。若先攻击陈友谅,则张士诚定作壁上观,不会借机生事。后来局势的发展与朱元璋预料的完全契合。这种看待问题不被表面所迷惑,而是看大局,看问题的关键所在,能在众人观点一致的时候,坚持自己看法的能力恰恰也是朱元璋的非凡之处。

图4 张士诚(1321年-1367年)

胸襟与气魄,远超一般人。

拥有宽宏的胸襟与气魄,才可以让人心归附,才可以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可以让人在遭受屈辱的时候能够隐忍,冷静且保持理智,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这一点在朱元璋的身上表现的很是明显。

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之初,是郭子兴的手下。郭子兴为人小肚鸡肠,暴躁多疑,他手下的将领为了讨好他,往往将参战所得的战利品全部献给郭子兴,以求讨得他欢心,而朱元璋却和这些人截然相反。《明实录》记载此时的朱元璋“凡军中有所得,皆无取,轧令分给群下”。朱元璋由此获得了身边士兵们的尊重,获得了人心。但时间久了,“(郭)子兴以上(朱元璋)无所献,颇不悦”,又因身边小人的谗言,对朱元璋有了很深的猜忌之心,甚至多次想害死朱元璋。在马皇后的帮助下,大难不死的朱元璋认识到了郭子兴等人气量小的真实面目,果断的找了个机会外出单干。

图5 郭子兴(1302年-1355年)

当朱元璋好不容易风生水起,积攒起三万的军队时,郭子兴却霉运当头,被其他势力从大本营濠州城里排挤了出来,无奈之下,他只得狼狈的来投靠朱元璋。令他没想到的是,朱元璋不计前嫌,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还主动的将手中的部队交了出来,让郭子兴来统领,使郭子兴倍受感动。

当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以极高的威望统领着这支军队,并且此时的朱元璋又果断的认识到,如果迷恋于这些小城,则断然不会成就大业。于是继拉着人马出来单干后,有着宽宏气魄的朱元璋开始了第二次的巨大转变,他决定进攻有元朝重兵把守的集庆(南京),并在攻占后将其改名为应天,为未来的帝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因此,纵观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可以看出,他的成功绝不是靠那些虚无缥缈的所谓“天命”,而是切切实实的有着自己不同于凡人之处,是他身上这些闪光点,在不断的支撑着他由一个放牛娃历经千辛万苦而成功走向帝业的辉煌。

聚培训网

小学生作文

六年级作文

小学生作文